| 在環保政策趨嚴與循環經濟發展的背景下,廢舊輪胎回收面臨結構性調整,而膠粉作為其核心再生產品,利潤空間呈現分化態勢。 
 從回收現狀來看,廢舊輪胎并非“不好回收”,而是行業正經歷規范化轉型帶來的陣痛。2025年國家發改委《大規模設備更新及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》明確將廢舊輪胎回收設備納入補貼范疇,推動正規回收體系建設。但長期以來,約70%的廢舊輪胎流向非正規渠道,小作坊式加工導致資源浪費與二次污染。例如,山東鄒平地區900-1200廢舊鋼絲胎2024年四季度均價同比下跌8.92%,反映出市場供需失衡。不過,隨著《廢輪胎/橡膠熱裂解技術規范》等國家標準實施,正規企業通過規?;a逐步搶占市場份額,2025年行業集中度預計提升至35%以上。 膠粉利潤受多重因素影響,呈現“結構性機會”。當前廢舊輪胎收購價約400-600元/噸,加工成24目膠粉后售價可達2400元/噸,扣除設備折舊、能耗及環保成本,每噸利潤約600-800元。若生產60目細粉,利潤可突破1000元/噸,但需投入20萬元以上的研磨設備及配套除塵系統。政策紅利進一步放大盈利空間:符合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》的企業,可享受70%的退稅政策,部分地區還給予每噸50-100元的環保補貼。然而,市場波動風險不容忽視——2024年四季度膠粉毛絲價格同比下跌1.9%,主要因再生膠需求疲軟導致下游采購意愿不足。 技術升級成為利潤提升的關鍵變量。頭部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降低成本:引入低溫粉碎技術使能耗下降30%,表面改性工藝將膠粉附加值提高20%。同時,政策推動下,膠粉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拓展帶來新機遇——光伏組件封裝膠粉2023年市場規模達12億元,預計2030年突破55億元。但中小廠商仍面臨挑戰:環保標準提升要求配套VOCs處理設備,單套投資超百萬元,導致部分企業利潤率壓縮至10%以下。 廢舊輪胎回收正從無序競爭轉向規范化發展,膠粉利潤呈現“技術驅動型”分化。具備規?;a能力、享受政策紅利且布局高端應用領域的企業,仍可維持18%-22%的毛利率,而依賴傳統工藝的中小廠商需加快技術升級以應對成本壓力。隨著《2025-2030年中國膠粉行業發展研究報告》提出的綠色化、高端化目標推進,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,技術壁壘高、產業鏈整合能力強的企業有望主導市場。 |